孟氏族谱(孟氏族谱世系挂图)
本文目录一览:
- 1、
- 2、
- 3、
- 4、
孟氏家谱是怎样的?
孟令保整理和续修的《孟氏家谱》分为旧谱和续谱两部分,大约7万字,收录了从明末清初迁入辽宁省抚顺地区的孟子第六十三代后人起,到现在为止的第七十九代后人的情况辽宁省抚顺市驿马站村的村民大多姓孟,其祖先为孟子的第六十三代孙。由孟令保整理的《孟子家谱》旧谱,是驿马站村孟氏后代于清朝光绪8年(公元1882年),经山东邹县孟庙所认可的“孟子世家流寓辽宁抚顺驿马站支谱”,共分四卷。此《孟氏家谱》支谱现保存于驿马站村孟氏族人之手。52岁的孟令保是沈阳化工学院教师,续修《孟氏家谱》始于1982年。《孟氏家谱》旧谱不仅收藏有山东邹县孟子故里图,提及孟子林、孟母林、亚圣庙,还有孟母三迁祠寺庙、孟子画像、石像,以及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孟子后人封号恩赉等。新谱分为五卷,增加了孟庙、孟子故里、孟子像等建筑的彩色照片。孟令保此次续修《孟氏家谱》,除增加从光绪8年至今100多年间抚顺孟氏族人的后代名丁外,还进一步考订了旧谱中有关《孟子年谱》中的相关内容。孟令保还亲手绘制了一幅长2米、宽1米的《孟氏族谱世系挂图》,收录了孟氏一族从黄帝起至孟子,再到孟子第七十九代孙的繁衍发展史。孟子名轲,字子舆,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前305年间,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主张“遵先王之法”,实行“仁政”、“民为先”,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氏家谱的顺序是什么啊?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孟氏族谱起名要求: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
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且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孟氏家谱
姓孟的家谱?
《孟氏家谱》中提到:“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一、孟氏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二、孟氏家谱的发展
明景泰年间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
明末六十六至七十五代,立“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六至八十五代,立“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近现代七十六至一百零五代,立“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
这样,从孟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昌”字辈共105代。
扩展资料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十分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族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参考资料:孟氏族谱 百度百科
孟氏家谱辈分排字
孟姓现在排的辈分是从孟轲算起的第56代排起,有50个字辈,可排到第105代。
孟子的学说在北宋之时猜得到朝廷的认可,有了官方的祭祀活动。以孟轲为第一代,从孟氏的第二代到第四十四代公济,大多数人只有其名而没有详尽的事迹记载。1037年,孟公济之子孟宁被朝廷任命主持孟子祭祀,孟宁主持修订了孟氏族谱,此后孟氏后裔脉络清晰。
从第五十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辈分是:“德、祖、惟、之、思、克。”但因战乱,辈分并没有被严格地执行使用。
明朝,朱元璋为了表示对孔孟的尊崇,特赐十个字,作为孔孟后裔的辈分使用,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从此,孔孟家族开始严格排序辈分。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清代,为了避雍正帝胤禛的“胤”字和乾隆帝弘历的“弘”字,将“弘”改为了“宏”,将“胤”改为了“衍”。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咨请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备案续立了二十字二十辈,“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并登报广为告知。
从孟子算起,孟氏的字辈可以排到第105代,如果以20年为一代,从明朝算起,50个字辈可以排1000年,可以拍到24世纪后半叶。也就是说得300多年后,才会出现“昌”字辈的孟氏子孙。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字辈只是明确给孔孟家族使用,但是后来,颜曾二姓也和孔孟一样使用统一的字辈排辈分,这是为何呢?原来基于儒学的继承、传播发展来说,颜回和曾参二人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只是英年早逝,三十二岁就去世了,孔子哀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后世对颜回也尊崇有加,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而曾参则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老师,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曾子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后世尊崇他为宗圣。
在宋代,孔子庙中有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位配享,祀以太牢。元代,朝廷封颜回为复圣公,曾参为宗圣公,子思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而以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称为儒家四圣,视同一家,因此四氏就按照统一的字辈排辈分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